◆历史人文 渭南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黄帝时期,字圣仓颉创造汉文字,奠定了华夏文化发展的基础。商、周时期,芮国青铜器制作工艺先进,贵族妇女佩戴的金、玉饰品精致优美。在古莘国(今合阳县洽川镇一带),诞生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爱情诗《关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高徒子夏设教西河(今韩城市、合阳县一带),开了渭南教育之先河。吴起经略河西(今洛河以东,渭河以北,黄河以西地区),留下了著名的兵书《吴子兵法》。中国最早的长城魏长城沿洛河纵穿境内。秦国运用先进的建桥技术,在临晋关(今大荔县朝邑镇东) 建起了第一座大河浮桥。下邽(治所今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故县村)人程邈创隶书字体,一改篆书之繁琐,使汉字向实用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汉代,司马迁呕心沥血著《史记》,影响中国2000余年。被誉为陕西故宫的西岳庙人文初祖仓颉庙的建筑逐步形成规模。境内修建龙首渠,发明了井渠技术。汉隶代表作《曹全碑》,成为书法界学习隶书的楷模。东汉弘农华阴人杨震,在家乡设教授徒,从事教育30年,弟子超过3000人,被誉为“关西夫子”。弘农华阴人杨坚建立隋朝,留下了治国安邦的兵书三十卷。唐朝近三百年间,渭南以京畿重地,驻留了一批文化人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10座唐帝陵横卧渭北乔山脚下,地表地下,文物宝藏非常丰富。唐诗中,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潼关吏》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作于渭南及吟咏渭南的诗篇不计其数。书法作品中,李邕的《云麾将军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郭子仪家庙碑》、怀素的华州《城隍庙碑》等作品均名扬天下,杨师道、袁滋亦各有《草隶帖》传世。民众与驻军联合创作的威武雄壮的《秦王破阵乐》,代表了唐代音乐歌舞的顶尖水平。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焰火、民间社火等也兴盛于城乡。宋代陈抟居华山传道,使华山成为天下道教名山,不仅留下玉泉院独特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寇准的一首《华山》诗,虽寥寥数言,却表现华山精准独到,被传为佳话。元、明时期,渭南的地方戏曲逐步兴盛,形成了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阿宫腔等地方剧种,以地摊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合阳县作家王异,创作了《弄珠楼》等7种传奇作品,被秦腔、昆剧等多种剧种改编,流传于大江南北。韩邦靖著《朝邑县志》,成为全国名志,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张养浩的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道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不变真理,成为千古绝唱。清朝,渭南共编修州志、 府志、县志、专志、乡土志60部,详细记载了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史实。地方戏剧达到鼎 盛,秦腔、同州梆子、老腔、跳戏、 碗碗腔、阿宫腔、迷胡、线腔、石羊 道情、渭华秧歌、韩城秧歌等十几种戏剧全面形成。独特的地方戏剧、语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众多的文化人物、文学作品、书法名碑、文物古迹,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地方文化——陕西关中东府文化。
◆文物旅游资源 渭南市地貌类型多样,山河壮丽,自然景观神奇瑰丽。以“奇险天下第一山”著称于世的西岳华山,五峰耸立,七十二峰罗列其周,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圣洁俊秀;还有少华山、黄河龙门、洽川黄河湿地等一批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声名远播。渭南历经沧桑,文物古迹荟萃。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以梁带村芮国遗址、唐睿宗李旦桥陵、司马迁祠墓、西岳庙、仓颉庙、党家村明清民居最为著名。渭南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珠联璧合,空间组合良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渭南国家AA级以上景区85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为华山风景名胜区;AAAA级景区18家;AAA级景区65家;AA级景区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