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种艳
安全,是和谐的基础、发展的前提;平安,是人民的福祉、社稷的基石;守护,是幸福的画卷、百姓的期盼。
2025年,市应急管理局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基层治理和科技支撑五大领域,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久久为功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安全生产是民生幸福的基石,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我市将安全发展理念深植于城市治理脉络,从“关键少数”责任清单的率先垂范,到基层网格员“神经末梢”的精准发力,以及重点行业领域“一件事”全链条监管责任,构建起权责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安全防线上的“哨兵”,渭南应急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岗位责任清单,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细化全员全岗位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无盲区。
深耕治本之策,锻造安全筋骨。在千尺井下,智能监测系统点亮矿工安全之路;在渭北煤化工业园区,“十有两禁”整治让危险源戴上智慧管控的“紧箍咒”;在制造车间,铝加工熔炉旁跃动着风险预警的科技之光。更以“绣花”功夫实施安全技改工程,让传统产业焕发智能安防新活力,真正实现“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也全力攻克影响安全发展的深层次难题,推动全市本质安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打造危化“数字”工程,构建全链条治理格局。“24334”不仅仅是数字,它全面构建起了渭南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锚定“2”大主体,化工园区和高危工艺企业,今年年底前实现园区“十有”建设任务,推动过氧化、氟化等高危工艺企业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严控“4”个环节,突出安全准入、重点企业、作业过程、重点时段,实现全链条风险防控。落实“3”项举措,实施分类分级监管、“一对一”帮扶、专家指导服务,形成“监管+服务”双轮驱动。强化“3”类培训,分层开展安全监管人员轮训、企业安管人员实战培训、“两类人员”资质考核,为安全生产注入人才活水。用好“4”大系统,建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烟花爆竹风险预警系统、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油气储存智能平台,以数智赋能精准监管。
创新防控机制,智护城市脉搏。面对极端天气的考验和重大节庆,专家团队携“科技利剑”深入排查,执法人员以“火眼金睛”精准执法,无人机巡航织就“云端防护网”,大数据平台搭建“风险预警塔”。
刚柔并济执法,厚植安全沃土。对小微企业开展“体检式”帮扶,组织专家“把脉开方”,将隐患消弭于萌芽。创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集成化监管执法机制,严格编制实施年度执法检查计划,持续优化分级分类执法,推行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执法检查机制,精准发力提升执法效能,坚持有案必查,加大执法案件办理力度。
人民至上 未雨绸缪保平安
面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市应急管理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系统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着力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立体化安全屏障。
防汛备汛打出“组合拳”。建立“叫应式”预警直达体系,创新开展防汛警示教育进村居、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进工地“五走进”活动。抓细防汛备汛工作。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落实直达基层的预警“叫应”机制,持续深化防汛警示教育“五走进”活动。紧盯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巡查防守,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在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前置物资、队伍,保证险情及时有力处置。
地灾防治构筑“安全墙”。开展非在册地灾隐患大排查,完善预警提示、前置力量物资、抢险救援等机制。编制完成《渭南市地震应急响应手册》,做好“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应急准备,启动市县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市体育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改造工程完成方案设计。
森林防火主打“防控战”。我市以“防”为盾、以“控”为矛,创新构建“四个突出”防火矩阵,在责任传导、宣教浸润、预警响应、源头治理四重维度深耕细作,全面激活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末梢神经”。实行“林长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细化防火区、责任岗、巡护线“三张清单”,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依托“五进”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进景区),让防火意识入脑入心。强化科技赋能,运用智慧林火卫星监测前移预警关口,严格执行火情“2小时核查、1小时反馈”机制,确保火险早发现、火点早定位、火情早处置。聚焦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旅游野炊等高风险环节,通过“设卡严查+动态巡查+群众举报”多措并举,坚决将火种挡在山下林外。
综合减灾锻造“硬实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开发风险区划系统,为城乡规划、项目选址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构建“防抗救”一体化工作体系,完善临灾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统筹调度,健全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坚决转移”,强化灾后应急救助,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此外,在学习中提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4月16日上午,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召开的2025年全市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培训班在成都理工大学开班。培训涵盖地震监测预警、地质灾害识别与防治等多个关键领域,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确保学员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固本强基 打牢基础持续用力
一切蓝图的实现,必须有基础建设的保障,否则,都是空中楼阁。
示范点看现代化水平。我市出台《澳门金沙城中心: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升乡镇(街道)“六有”和村(社区)“三有”规范化水平,推动3个基层应急能力省级示范点创建,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基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
应急插上信息化双翼。市级应急管理部门配备370MHz移动站和终端,县级应急管理部门配备370MHz固定站和终端。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解决“三断”等极端情况下基层灾情报送和通信联络装备不足、网络覆盖不全等突出问题。
直升机有了“新家”。配合省厅对第一批直升机起降点进行飞行验收,完成我市第二批直升机起降点项目建设,织密建强应急救援空中走廊。实施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库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应急物资装备智慧平台建设。加大各级物资储备力度,加快“小、快、轻、智”装备配备,开展多模式储备。
枕戈待旦 全力打造应急铁军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渭南应急用16个字锻造一支铁骨铮铮的渭南安全守护者。
功夫在平时,我市组建的市县两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有企业专职(兼职)队伍和社会志愿救援队伍。队员每周都要分组实训,既提升体能素质,也历练实战本领。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应急人员“一人讲一课”,能让队员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实操技能,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
演练中淬炼,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练保障,这也是我市应急水平的基础。
3月18日,一场实战意义十足的突发地质灾害“双盲”演练在合阳县沿黄公路岔峪观光台附近地质灾害易发区紧张展开。此次演练是全市首次无预先通知、无提前准备、无脚本,且不依靠第三方服务机构组织的背靠背检验性演练。而这类检验性演练,我市每月一县、随机导调,突出专业技能、自救互救和装备操作训练,让应急管理人员在实操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场场应急演练,应急、医疗、交通、供电等部门通力合作,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宣传引导 营造全民安全格局
积极营造安全宣传新生态,让安全知识进企业、进赛事、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应急人唱响筑牢安全根基的主旋律。
广泛宣传引导,在人人皆知上下功夫。市应急管理局将“渭南应急”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主阵地,以短视频为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应急科普和工作动态;走进各类百姓参与度高的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能看见安全科普宣传;创新推出应急短信工作号码,提升应急信息传播效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应急信息传播网络,确保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至相关人员,构建基层信息网络,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应急响应速度与现场处置能力。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把安全知识带到群众身边,让应急科普走进千家万户,全面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立体化”的守护,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渭南应急聚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