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866.27亿元,年均增长5.0%;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4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3145.7亿元,年均增长6.4%;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趋优向好,累计完成392.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04元、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1元、年均增长8.8%,收入比2.6∶1,较“十二五”末收窄0.3,分配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776个,建成或基本建成793个。
(二)三大攻坚战赢得新胜绩。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65.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纵深开展秦岭北麓渭南段生态恢复治理和“五乱”问题整治专项行动,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力打好“四大保卫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实行政府举债负面清单制度,加强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保持稳定。
(三)创新转型实现新突破。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建成运行,成功打造“西安研发渭南制造”产业新模式。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达到21家和2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
(四)现代农业呈现新优势。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园林水果面积314.6万亩,水果产量358.1万吨。“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5.69亿元,影响力持续增强。设施农业发展向好,蔬菜面积136.2万亩、产量316.6万吨。畜牧业健康发展,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6万吨、14.6万吨、48.1万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万余家。
(五)城乡统筹确立新格局。华县撤县设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积极推进韩城计划单列试点,富平、大荔、蒲城市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庄里镇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6个省级“两镇”、20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富平县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白水林皋镇、大荔范家镇、潼关秦东镇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
(六)基础保障达到新水平。韩合机场、合凤高速等一批综合交通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渭南西火车站建成投用。公路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100%建制村实现通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811.80平方公里,277.1万人口饮水安全得到提升。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扎实推进,天然气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市区气化率80%以上,深入推进“智慧渭南”建设,行政村光网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布局5G基站,建成开通1200个,主城区及县城室外实现广泛覆盖。
(七)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一轮机构改革如期完成,市属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先在全省完成、市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投资项目实现网上并联审批,企业开办基本实现零成本。全力壮大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一企一码”服务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890.21亿元。
(八)开放合作开拓新局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西渭融合,加速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着力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接合作。
(九)公共服务得到新改善。全力支持群体就业创业,城镇年均新增就业5.8万人。深入实施教育提升五大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734所、幼儿园160所。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地,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六统一”,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
(十)社会治理获得新提升。坚持总体安全观,统筹抓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强势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聚力打造“信用渭南”品牌,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发展速度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550亿元,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加快建成区域绿色有机农产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重要基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制度改革成果,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健全,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渭南区位功能更加凸显,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开放的区域不断扩展、领域不断扩大、深度和广度不断递延,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
(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渭南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渭南精神为底色的奋斗文化全面发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形成有国内影响、古今辉映、山水交融的文化渭南新格局,“黄河华山·人文渭南”新形象享誉国内外。
(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渭南秦岭保护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系统保护基本实现。
(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普遍提高。
(六)治理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平安渭南、法治渭南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完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渭南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
(二)区位功能更加凸显。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城乡深度融合的关中东部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关中平原城市群前列,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中作用凸显。
(三)平安渭南建设持续巩固拓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法治陕西示范区。
(四)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和康养宜居渭南。
(五)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天蓝、水清、绿色环绕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六)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实质性进展。
(本报记者 高娟 整理)